资料和数据处理(数据和数据处理)

2024-06-08

数据处理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1、人工管理阶段。特点:(1)数据不保存;(2)应用程序管理数据;(3)数据不共享;(4)数据不具有独立性 文件系统阶段。特点:(1)数据可以长期保存;(2)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3)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4)数据独立性差数据库系统阶段。

2、数据的加工整理通常包括数据缺失值处理、数据的分组、基本描述统计量的计算、基本统计图形的绘制、数据取值的转换、数据的正态化处理等,它能够帮助人们掌握数据的分布特征,是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建模的基础。

3、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第一个阶段初始阶段 组织引入了像管理应收账款和工资这样的数据处理系统,各个职能部门(如财务)的专家致力于发展他们自己的系统。人们对数据处理费用缺乏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不讲究经济效益。

4、人工管理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数值计算,只能使用卡片、纸带、磁带等存储数据。数据的输入、输出和使用应随程序一起调入内存,用完撤出。

5、特点如下:人工管理阶段:(1)、数据不保存。因为当时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对于数据保存的需求尚不迫切。(2)、系统没有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每个应用程序都要包括数据的存储结构、存取方法和输入方法等。程序员编写应用程序是,还要安排数据的物理存储,因此程序员负担很重。

6、世纪60年代中期,数据库技术是用来解决文件处理系统问题的。当时的数据库处理技术还很脆弱,常常发生应用不能提交的情况。20世纪70年代关系模型的诞生为数据库专家提供了构造和处理数据库的标准方法,推动了关系数据库的发展和应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怎么做?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原理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学习其调节方法;2.调节非定域干涉、等倾干涉、等厚干涉条纹,了解非定域干涉、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的形成条件及条纹特点;3.利用白光干涉条纹测定薄膜厚度。

2、调整干涉仪,产生等厚或等倾干涉条纹。观察干涉条纹的移动情况,记录数据。根据干涉条纹的移动情况,计算出空气膜厚度或折射率的变化。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数据:迈克尔逊干涉仪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从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在分束镜的半反射面上被分成光强近似相等的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束2。反射光束1射出后投向反射镜,反射回来再穿过;光束2经过补偿板投向反射镜,反射回来再通过,在半反射面上反射。

4、等间距选取8个频率点利用干涉法进行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绘制频率-理论波长和实验测试波长的变化曲线,绘制波长-谐振器读数的关系曲线,进行分析讨论。从数据表格可以看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测量波长与理论波长一致,验证了这种测试方法的可行性。

5、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原理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学习其调节方法。 调节观察干涉条纹,测量激光的波长。 测量钠双线的波长差。 练习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灯,针孔屏,毛玻璃屏,多束光纤激光源(HNL 55700)。

6、在迈克尔逊的干涉仪实验以前,对以太的运动属性存在着两种认识,一种是菲涅尔在1818年提出的,他认为地球是由多孔的物质组成,地球的运动对以太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只有着极其微弱的曳引作用,可以把地球表面的以太看作是静止的。由于菲涅尔静止以太说成功地解释光行差现象,因而人们普遍认同这一观念。

计算机应用中的数据处理

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分为: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技术,人工智能,过程控制,网络应用。数据处理计算机进行资料检索工作,属于计算机应用中的数据处理。

用计算机进行资料检索工作是属于计算机应用中的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基本目的是从大量的、可能是杂乱无章的、难以理解的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对于某些特定的人们来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A项错误,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探索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处理过程是输入设备--存储设备--控制设备、存储、运算设备--存储设备--输出设备 计算机先要输入数据,然后输入数据要进行存储,然后控制从存储中提取数据进行运算,然后在存储,然后输出。

提取阶段:由输入设备把原始数据或信息输入给计算机存储器存起来。解码阶段:根据CPU的指令集架构(ISA)定义将数值解译为指令 执行阶段:再由控制器把需要处理或计算的数据调入运算器。最终阶段:由输出设备把最后运算结果输出。